再见上帝视角

想做一个快乐的挖井人!!!


最近又一次看《被讨厌的勇气》。之前更多地关注作者对人际关系的观点,这次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另一个观点——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作者说很多人把人生看作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即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攀登,那么人生的大半时间就被定义为「在路上」,是一种临时的状态。最终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登上山顶,那么前面的路途就被认为是失败的尝试。在作者看来,把人生当作登山的这种思维「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终点,最终迎来死亡这一终点」。

我觉得这种思维其实潜藏着上帝视角,即跳出了人生之外远观这趟旅途。站在上帝视角看,我们每个人的线大同小异,能清晰地捕捉到所谓的重要节点,甚至能脑补出一条清晰的因果链。上帝对着这些线,一边捋着胡须一边点评,认为某些线完美、另外一些则残缺或有遗憾。

但是,如果把这些抽象的线放大,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活生生的人,我们置身其中时的喜怒哀乐也是很重要的体验啊!

就像坐在台下的观众看舞台上的戏剧,能够很清楚地串起开场、起伏、高潮和结尾。然而,当我们把视角切换到真正演绎这出戏的演员,如果他们仅仅是为了给观众呈现剧本中的情节——交付出那条清晰的线——那未免太过单调和无趣。

由此我想到,如果习惯采用上帝视角,眼前的事物就成了抵达确切终点的一个个任务;如果把视角回归到我们自身,那么眼前的事物就成了我们体验人生的素材。

突然,我听到脑海中禁锢我很久的一个观念碎掉了。

老家有一句方言说某某人「百做百不成」,形容人做了很多尝试但都失败。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成为这样的人,担心一次次尝试后仍然失败。就像小学看过的这张图:
不再害怕.jpeg

一个人连续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有挖到水,有一次甚至就快接近水源,但他扛起锄头走向下一处,嘴里说着 「这里没有井,我再换一个地方挖」。当时被教育得到的启发是,坚持很重要,不要半途而废。

近几年很多次我想要换些东西尝试,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张图,像一个魔咒在提醒自己,再坚持下去吧,坚持就是胜利。

直到今天我才惊觉,这幅图可以做出另一番解读。当我们站在画外的视角,能清晰地看到哪口井接近水源,想当然地以「挖到水」为目标去评判画里的人,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说只要再坚持一下他就成功了!可是,如果我们是画里的人,我们自问挖到水是否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有没有可能我们就是喜欢挖井的过程?我们如何能够预测何时能挖到水?

切换视角后,我不再觉得画里的人是一个「百做百不成」的人。相反,我觉得他勇于尝试,而且看上去这一刻的他很快乐。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