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和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情绪,其中有一个方法多次出现并且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是命名。
命名是我们把混沌经验转化为可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就像"抑郁症”、"家暴"这些词汇一样,命名不仅为个体经验提供了表达的词汇,更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一样的起点。
在心理咨询中,命名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干预技术,当来访者深陷愤怒或悲伤的情绪漩涡时,引导ta们意识到“我现在感到愤怒”或者“这是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或者“我因为工作上的压力影响到了亲密关系”,这些往往会带来瞬间的松动,就像溺水的人突然浮上水面,得以喘息。
以我自己为例,当我处于某些高度唤醒的情绪中,这时我跟情绪是融为一体的。在情绪的裹挟下,脑海中的剧场早已把最糟糕的情况预演了一遍。
而“命名”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让我从情绪中跳脱出来,从“我是愤怒”转变为“我感受到了愤怒”。这不仅拉开了我与引发情绪事件之间的距离,也创造了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其次,正如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所说,“Name it to tame it”(命名它,驯服它),为情绪命名能有效降低大脑杏仁核的过度活跃,从而缓解情绪风暴,避免我持续地与情绪一同沉沦。最重要的是,通过命名,我获得了掌控感,从而能从被动承受情绪转变为主动理解,甚至进一步思考解决方案。
这样看来,“命名”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魔法,帮助我们从情绪的暴风眼中跳脱出来,站在远处观察这场风暴。
然而,当它从一种自我探索的工具,逐渐演变为固化的身份认同,这个魔法有可能变质为枷锁。那些原本帮助理解自我的词语,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固化成坚硬的标签。
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一个起初用来描述暂时状态的命名(比如"我这段时间情绪低落"),慢慢演变成了吞噬可能性的标签("我是个抑郁症患者")。这种微妙的转化往往悄然发生,当我们反复使用某个名词来描述自我时,大脑会逐渐将它误认为不可更改的真相,就像重复走过的草地会形成路径,最终限制了我们探索其它方向的可能性。
因此,我过去一直刻意提醒自己,不要轻易给自己或他人打标签,尤其警惕一些心理学词汇——例如“回避型人格”、“内向”、“ADHD”等——被滥用。这些词语有时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特质,从而给予自己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然而,它们更多时候被误用,使得一个鲜活的生命被自己贴上的标签所禁锢,甚至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归结到这些概念上(在当今的环境下,我特别不希望大家把一些负面体验的原因归为自己,尤其是做病理性归因)。
不轻易打标签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能看到更多丰富立体的人,避免了简单粗暴的脸谱化。但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相应的认知负担——我的大脑需要持续保持在一种相对“混沌”的开放状态中,不断地处理和整合新的信息。
最近两年,一位朋友和另一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观点:标签不仅可以贴上,更可以撕下。这让我如释重负地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标签本身,而在于我们与标签的关系。如果能利用标签进行分类和描述,而不是让它们反过来定义我们,那么贴标签倒也没什么。
因此,对标签保持警惕,并不意味着我要全然否定所有分类的价值,而是要对语言的力量保有清醒的认知。我已经做到了谨慎贴标签,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我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命名,因为这背后往往关联着权力。现实中很多命名其实隐含着暴力,在某些情境下,积极主动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和疗愈。总之,我可以通过命名以及(贴上/摘下)标签让自己感觉更好,而不是反过来让自己感觉更糟。
当我能灵活运用命名和标签的方法,又能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具备撕下标签的勇气,不让任何一个词语固化可能性时,或许就能在理解自我与超越限制之间,找到那个动态而平衡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