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疫情

这篇文章写于2020年,两年时间过去,生活依旧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下。
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能把握的、想追寻的越来越少,过好眼下的每一天成了朴实却又不简单的事。

疫情期间,大家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我的视野只有出租屋窗户划出的四边形,窗外的风景也是一成不变,像是挂了一副静态画在窗户上。以前经常遇到的人和路过的地点,跟他们的距离一下子放大了几十倍。

从春节前开始,我变得容易在清晨醒来,睡眠突然开始变浅,在5、6点的时候很自然的就睁开了眼。冬天的早上天亮的晚,房间里只能看见夜灯微弱的光。因为疫情,很多住户都没能回到小区,这给了野猫很大的发挥空间,它们争相嘶叫,此起彼伏的猫叫声在整个小区回荡,仿佛它们才是这个小区的真正主人。

这种情况到天亮后会好一些,“夜猫子”的说法不无道理,一到白天它们就消停了很多。大概8点左右,小区开始在院子里流动播放疫情防控广播。我所在的楼层较高,并不能完整听清播报的内容,只听到关键词“凡是从湖北、温州等地回来的居民,自居在家隔离14天”。先是用普通话播报一遍,然后用本地方言重复一次,大概是担心有些老人家听不懂。疫情播报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如果关上窗基本听不见。但每次做饭的时候一打开窗,大喇叭的声音就闯进来,一句句诉说着局势的严重性。播报流动车辆靠近我所在的楼层时,喇叭声甚至盖过了电饭锅里热水烧开的咕噜声,这实在无助于胃口,我便关上了窗。

我的老家属于疫情重灾区,跟爸妈视频的时候偶尔也能听到大喇叭在播报疫情防控命令,直接用的家乡话,还会特意加一些家乡人才能听得懂的梗。后来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地方的疫情防控播报因为硬核或者有趣上了热搜,这大概符合农村防控的特点,太官方的说法老百姓不容易理解,越是接地气越有效,其它观众看起来可能还会觉得有趣,算是因地制宜吧。至于是不是够文明体贴,那当口想必是顾不上的。

正月十五的时候,爸妈突然告诉我,听见救护车声音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在这之前他们没告诉我原来救护车每天都在小县城里奔波。他们说现在每天只能听见3、4回了,之前救护车的声音从早响到晚,有时候是从北边过来往县城的定点隔离酒店方向,有时候是从县城入口往人民医院方向。其实救护车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官方不说明的话爸妈无从知晓,只能结合每天公布的确诊数据来猜测。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患者感染,才会让救护车从早到晚响不停。以至于爸妈现在听到救护车声音已经非常冷静,除了有一次救护车开到了相邻的小区,还是连续来了两趟,爸妈变得更加担心起来。不过第二天开始,所有小区就被强行封上了,爸妈连阳台也不怎么去了,几乎看不到外面的情况,只能听救护车的动静,数着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又少了几回。我跟他们说可以记录下每天听见救护车声音的次数,看跟官方报道的新增趋势是不是一致。这当然是玩笑了,我家只是在县城的一角,没法追踪救护车每天的行程,况且救护车上也不一定是感染患者。我只是想给爸妈找点事做,他们已经快1个月没出门了,注意力也完全被肺炎新闻绑架,我想看找点事做会不会让他们放松一些。

这一个月的时间,我尽量保持每天至少跟他们通话半小时,话题自然离不开疫情。尽管后来官方给了这次疫情明确的名称,爸妈每次提到它时都会说“那个病”,比如老家的谁谁谁年前染上了“那个病”最近“走了”。他俩每天看新闻,当然知道新冠肺炎的名字,但很有默契的用“那个病”来指代,从不说出它的大名,好像这个病会通过话语传染一样。关于病毒的传播途径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对病毒未知的恐惧让病毒变得越发妖魔化,以至于务必非常小心和虔诚,才不会惊动病毒被找上门。

病毒不能被肉眼所见,它的物理大小已经超出来普通民众的认知范围。因为看不见,早期老百姓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儿;后来同样因为看不见,大家觉得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果不是在疫情中心地区亲历,关于病毒我们都只是听说。

随着越来越多抗疫措施的实施,整个局面日趋转好,我也能凭着健康绿码和一堆证明文件去上班了。起初同事都会相互提醒一些防控措施,到后来大家似乎适应了严控下的工作状态,注意力都恢复到了工作上,听到新冠肺炎新闻的次数越来越少。

周末的早上,我还是会很早的醒过来。已经是早春时节,小区里的各种鸟儿一早就忙活起来,声音真是好听,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因为清晨还比较安静,鸟儿的啼声都带有一些回音,不至于绕梁三日,却也让人觉得生机勃勃。太阳出来后,小区里陆续传来孩子和父母嬉笑或是打骂的声音。有居民在对面楼栋的顶层晒被子,从拍打声来判断应该是好几床冬天的厚棉被,一声一声,抖落旧尘。快到晌午的时候,家家户户下厨的声音纷纷登场,经过这段居家封闭的时间,很多人的厨艺被迫大增,意外的在厨房中发现了自己的天赋。窗外传来菜刀切在案板上的声音,错落有致。给人慰藉的,到底是这最普通的人间烟火。

Add a comment

HTML code is displayed as text and web addresses ar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Page top